快乐家庭网 > 家有儿女 > 家教视点 > 家教探索 > 正文

18天7000元 小学生“徒步劝募”带来哪些启示

编辑:瑞茘教育整理:快乐家庭网点击数:2012-08-22
导语:其次,把握了社会实践的本质,促进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社会实践,说到底就是一个学习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不同的社会人群、不同的社会环境接触和互动的过程。

  经过18天的徒步行走,7月27日,河北小学生解平云、解平冉到达北京。这对兄弟利用暑假,用徒步劝募的方式,为家乡的贫困学生募捐。他们步行约400公里进京,一路上共募集到爱心助学款近7000元,准备把这笔善款捐给慈善总会用来帮助贫困学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越来越娇生惯养,吃不得一点苦。因此,当“徒步18天”、“400公里”、“7000元”成为两名小学生的修饰性后缀,确实让不少人吃惊。那么,小学生“徒步劝募”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社会启示呢?

  首先,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准确定位。每个周末,当许多小朋友在辅导班、兴趣班上疲惫不堪的时候,这两名小学生却经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徒步登山。当他们发现一位16岁女孩因为家境贫寒面临着失学困境的时候,“徒步劝募”的种子便开始萌发。如果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徒步劝募”也就成了雾中花、水中月。

  其次,把握了社会实践的本质,促进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社会实践,说到底就是一个学习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不同的社会人群、不同的社会环境接触和互动的过程。通过“徒步劝募”,两名小学生丰富了见识,提高了综合素质,还帮助了社会弱势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搭建了社会参与的平台,实现了慈善事业的创新。“徒步劝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沿途的人们之所以如此“买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从来都不缺乏扶危济困的善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学生”这一社会符号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同情。而这,恰恰是慈善事业的源泉所在。

  “徒步劝募”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支持手段,拓展了贫困学生的社会网络。不论是每天坚持捐款10元的张德林老人,还是“羊肉串慈善家”阿里木,抑或是“爱心之旅”的解平云、解平冉,慈善从来都没有年龄、地域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名小学生“徒步劝募”是一盏灯,照亮了许多人前进的方向。

www.52-home.net育儿·健康·亲子·情感·时尚
 网站首页快乐家族新好妈咪健康养生休闲时尚情感物语家有儿女妈妈日记成长相册家庭百科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