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家庭网 > 家有儿女 > 家教视点 > 名人家教 > 正文

莫言记忆中“那个时代”的父亲

编辑:梅梅教育整理:快乐家庭网点击数:2013-01-18
导语:虽然不教孩子读书习字,但家里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非常重视教育。莫言记得在自己12岁那年,一位邻居买了一套《中国通史简编》,但不知为什么要5块钱转手卖掉。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他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回忆父亲的最感人片段有两处。一是自从兄弟几个约好了周末上午打电话回家问候父亲,父亲在那一天就早早起床,洗漱清理完毕后,安安静静地等在电话机旁;二是父亲总会在孩子们回家过年的那天,从大清早就等在路的这头。他的叙述轻轻缓缓,一种莫名的悲怆、伤感填塞进空空洞洞的“血脉、亲情、人伦、常理”等字眼中,让笔者听得心尖柔柔地震颤。

  父亲给孩子们最多的告诫:别在外面惹事

  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莫言的第一次交流,混杂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

  莫父在年轻时是一位积极分子,1947年前后,他帮着共产党在村里征粮食,当时村里虽属解放区,但每个家庭还处于温饱的边缘状态,谁家都没有什么余粮,他就挨家挨户劝说乡亲四邻,征来数目可观的钱粮,一并交给组织。

  可这样的积极上进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进步”,因为父亲的大伯是地主,据说二叔也在当年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改革开放后,台湾大陆互有往来,这一“据说”得到证实),这两项在当时来说是很重大的政治问题。全家也因此过着循规蹈矩、提心吊胆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改变着莫父的性格,继而影响着全家。

  父亲在村里最有文化,读过私塾,会打算盘,一直担任着生产队里的会计职务。本来,会计因为工作的独特性是可以不下地干农活的,但父亲为了不给人留下话柄,坚持着白天跟其他社员一道下地干活,收工后晚上回到家,开始给队里算账。天天因为算账,忙活到很晚。所以跟家里人也没有更多的交流。交流时间的短缺让莫父从来没有给家里的孩子教书习字,孩子们也极少感受来自父亲的温暖,甚至是一个笑容都甚少看到。“当时外面天天运动,他工作也受气,回家没有好脸色。再说回家后也要算账,天天都忙活到很晚,没有时间跟我们说话。”莫言说。他记得父亲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在外面惹事。

www.52-home.net育儿·健康·亲子·情感·时尚
 网站首页快乐家族新好妈咪健康养生休闲时尚情感物语家有儿女妈妈日记成长相册家庭百科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