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家庭网 > 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中医教育艰难转型

编辑:简约健康整理:快乐家庭网点击数:2012-06-27
导语:不同意厘定正式的中医学校课程,则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的请愿目的未能达成。但复文说请愿书“其余各节”可以筹办,是否意味包括建立中医学校呢?这种含糊其辞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中医面临生死存亡之变局。中医之路,“返古”还是“维新”?“百年中医沉浮录”透过百年烟云,直指当下。

  1924年9月15日,广州海珠中路麻行街84号,一座传统祠堂样式的建筑里,来自广州、香港等地的中医界与药业界人士汇聚一堂,与60名新入学的学生一起,举行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开学典礼。可容纳五百人的礼堂正面两侧,悬挂着该校木刻篆体字校训:“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前句出自《国语》:“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后句出自《孟子》:“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废科举之后的学制革新

  “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

  清代太医院的教材《医宗金鉴》,就是以这样的韵文为主,特别强调学医者熟读背诵。更进一步,中医还要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传统中医教育在形式上与私塾中的“读经”并无二致。

  清末,兴学堂、废科举,中国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型。新建立的学制系统主要参考自西方和日本的制度。张之洞主持制定的1904年“癸卯学制”,为大学堂内设立八科: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术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其中“经学科”是中国所特有,其他各科的课程设置中都注重中国的内容。像“医术科”下的医学门与药学门,虽然主授西式医药,但它们的主课之首则分别是“中国医学”与“中国药材”。但这套传统味道颇浓的学制,在辛亥鼎革之后遭到革命者的唾弃。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决心建立现代式的教育体制,他组织人员将英、美、德、法、俄、日等各国学制尽行译出,计划舍短取长,创造适合中国的新学制。经多方讨论,最后决定主要效法日本学制。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确定了包括大、中、小各级学校以及专科学校等的整个学校系统制度。随后又陆续公布了《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令》、《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令》,以及1913年1月的《大学规程》等。这些制度后来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大学设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与世界各国学制接近。在医科方面,大学以及专门学校的具体课程设置中,不再有与中医有关的课目。

www.52-home.net育儿·健康·亲子·情感·时尚
 网站首页快乐家族新好妈咪健康养生休闲时尚情感物语家有儿女妈妈日记成长相册家庭百科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