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家庭网 > 健康养生 > 传统养生 > 太极养生 > 正文

陈氏太极拳的灵活阶段

编辑:梅梅健康整理:快乐家庭网点击数:2012-05-19
导语:在此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催不注领,注合不注开,注入不注出。尤其是要注意转关过节处,转关必须折叠转换,此处最容易出现棱角,所以要特别存心留意

  动于静之内,静于动之中;陈氏太极拳要求身虽动,意贵静,神敛则气顺,心静而体松。松则容易入柔,柔才能体现灵活——这是太极拳“松、活”的要义所在,放松柔活是充满活力的体现和要求。

  灵活,是指在由松入柔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缠丝劲的练习,促使肢体在缠绕中得以放松灵活地锻炼。缠丝劲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合为一体,是内气潜转收放同肢体螺旋缠绕屈伸进退的有机结合。一般学者在这一阶段,体内气息尚未充盈,所以,在腰劲的统领下,重视双肩和双胯部位的画弧转圈和螺旋运动,驱使四肢屈伸往来地缠绕旋转。陈式太极拳中的每招每式的每一动俱要求以身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手,手领身转,足从手运,步随身换。最紧要者,手、眼、身、法、步必须融会一体,旋转一致,渐悟缠丝劲的要领。

  此时行功练拳,感觉大不同前,自觉招招式式以中气潜转为中心,腰为主宰,引动肾气滚动,两腰隙同步旋转互相传递,驱使体内之劲出入而有序,各领半身转动,在其带动下同时注重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合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同时,要求在腰劲的统领下,驱使颈、脊、腰、肩、胯、肘、膝、腕、踝等关节,接骨斗榫,对拉拔长,松柔旋转,节节贯串,互相传递,引导身体内部气机收放运转畅通无阻,从而使关节运动幅度增大,灵活性提高,稳定性加强,全身肌肉松弛收缩高度协调统一,增强肌肉、筋腱、网膜(软组织)、骨节的伸缩和旋转机能及弹性和韧性,细心推求来脉转关趋势,确保其转关要真。

  在此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催不注领,注合不注开,注入不注出。尤其是要注意转关过节处,转关必须折叠转换,此处最容易出现棱角,所以要特别存心留意,转关过节时需要慢而松、柔而活。这是太极拳最容易显方之处,也是接骨斗榫的关键所在。在训练过程中,此处会发出—种响声,陈式太极拳称它为骨鸣现象,又称它为筋骨齐鸣。这种响声开始微小,逐渐由小变大,尤其是肩、胯关节表现为最。虽说这是陈式太极拳修炼的必经之路,说明此时关节放松程度还不够理想,关节在旋转运动时多少还存在着用力现象,旋转也不圆活、还有棱角出现,导致关节腔内摩擦力所致。所以拳论中有:“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为此,应当在放松的基础上继续磨炼,促使旋转之圈逐步练圆。随着功夫增进,骨鸣声则会由强变弱,再由弱变无,肢体则会出现一种明显的活顺灵敏之趣味。正如拳谚所云:“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

  通过螺旋缠丝的训练,将太极拳的松柔与轻灵积于一身,化掉了一切后天所养出来的拙力和僵劲习惯,化生出返还先天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极强的旋转能力。尤其是通过身体的内旋外转,五脏六腑同时得以摩荡,辅助肾气出入有序地互相旋转传递,使身体内部气息得到转机,引导周身上下呈现出一片轻灵而沉稳的景象。与此同时,通过注重内三合,即筋与骨合、气与劲合、心与意合的锻炼,身体内部气机团聚力和潜转能力增强。逐步达到上虚、下实、中间灵的境界。

  通过松活训练,练习者可以逐步掌握内汽潜转,劲由内换的规律,而持续地注重松、沉、灵、活地练习,则是陈式太极拳培养内气团聚力的主要手段,在这过程中T要不断细心体会和揣摩“太极中分一气旋”的理与法及情和景。

  在完整的太极拳圆圈之中,辗转虚实须留意,使每个动作在承上启下之处要慢、轻、柔、缓、均,求得圆活无阻,慢而不滞,快而不乱,轻而不浮,沉而不僵,体中内气和内劲活泼而自然,腾然而有序。其劲隐藏于体内,发于心神,内入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缠绕运行。体内以中气潜转为轴线,带动骨节、网膜传递旋转,肌肉、筋腱折叠贯串与缠绕。由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皆寓于心腹之内。

  松于活之内,活于松之中,松活而沉稳,既是陈式太极拳内气潜转与肢体外形缠绕的有机结合,又是有心练柔、无意成刚的最佳措施。此外,松活还要有阶段层次区别地划分,每个层次对松活的要求也不同。总的来讲,要在懂劲的基础上,松而不懈不空,沉而不滞不僵,轻而不浮不飘,这才是陈式太极拳松活的要求所在。

www.52-home.net育儿·健康·亲子·情感·时尚
快乐家庭网_您的网上家庭百科书
热点图文
  • 该健康内容还未添加
  •  网站首页快乐家族新好妈咪健康养生休闲时尚情感物语家有儿女妈妈日记成长相册家庭百科爱问